据海关统计,2006年,广东口岸废塑料进口389.1万吨,比上年(下同)增长19%;价值15.3亿美元,增长26.7%。主要特点如下:
一、进口量价逐年明显攀升。广东是我国塑料消费主要地区,受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高企、内需带动等因素影响,口岸废塑料进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口价格不断攀升,2002年~2006年期间以上两者的年均增幅分别达18.4%和11.9%,其中,2006年废塑料进口量价分别为389.1吨、394美元/吨,较上年增长19%和6.5%。
二、私营企业占据进口主导。2006年,广东口岸私营企业进口废塑料313.3万吨,增长29.7%,占同期广东口岸进口总量的80.5%;外商投资企业进口26.7万吨,增长6.5%;国有、集体企业分别进口41.2万吨、7.9万吨,分别下降15.6%和31.9%。
三、自欧盟进口有所下降,自东盟进口迅猛增长。转口地香港仍是广东口岸废塑料的主要进口来源,为156.4万吨,下降7.7%,占进口总量的40.2%;自澳大利亚进口翻番,高达78.3万吨;自欧盟进口26.2万吨,略降4.8%,其中,自法国进口在上年233.5吨基础上攀升至4.6万吨。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动资源型产品大量进口,东盟首次成为广东口岸第3大废塑料进口来源地,同年进口47.2万吨,激增7倍,其中,自菲律宾进口在上年1.8万吨基础上攀升至34.3万吨。
广东口岸近年来废塑料进口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一是国内塑料制品生产能力迅猛发展,加工工厂数量快速增加,对废塑料的需求日益旺盛;二是再生利用废塑料比石油裂解合成工艺生产塑料原料,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国际高价原油使初级形状塑料等石化产品价格持续在高位震荡,废碎料与原料间存在较大的进口价差,刺激了废塑料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如,2006年广东口岸聚苯稀和聚乙烯的废碎料价格仅为原料的一半,每吨分别相差812.8美元、413美元;同期,初级形状塑料的总体平均价格1341美元/吨,上涨12.5%,高出废塑料进口均价涨幅6个百分点,废碎料对塑料原料的替代作用正不断增强,进口强劲增势短期内无法改变。
进口废塑料可有效缓解资源供给矛盾,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但大量进口存在多方隐患,矛盾日益突出:
(一)进口主体混乱,“洋垃圾”侵入风险屡次发生
目前国内废塑料进口环节缺乏相应的检测监管技术,加之外贸经营权放开后企业进口活跃,存在使用《进口废物批准证书》不规范,如倒卖、非法转让等现象,更有甚者,直接倒卖获取利润,相当比例的进口废塑料流入了并不具备再生加工资格的小作坊式企业;而发达国家对废旧塑料的分拣要求严格、处理费用高昂,国外企业借我国废旧塑料再生产业的兴起之机,将一些不能处理加工且无法重新利用的废塑料垃圾以次充好输送至中国,赚取相当的利润。“洋垃圾”的入侵,使国内社会环境和国民公共健康数次受到困挠和威胁。近期相关报道指出,在全国废旧垃圾回收处理集散地之一的广东佛山南海区,发现了来自英国的20万吨洋垃圾,且分类现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二)制造业密集的沿海发达地区受污严重,污染范围可能扩大
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塑料制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为降低原料供应成本,废塑料进口口岸和回收处理集散地均集中于上述制造业相对发达地区,但这些地区的废塑料回收加工技术低,行业内小作坊居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废塑料只是进行简单的焚烧处理就被随意丢弃,与下游产业化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从2006年全国废塑料进口地区分布看,广东省企业占据同期进口总量的67.5%,相当于第二大收货地浙江省近6倍的进口规模。仅上例中的广东佛山南海区,就聚集了400多个经营户,9成以上属于无照经营,且工作地点变化频繁,不利于政府监管,加大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随着我国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逐步转移,污染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为此,相关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对废塑料进口的监管力度,提高进口环节的检测水平,坚决打击进口塑料垃圾的不法行为;加快建立有效的回收循环机制,通过出台相关法规、标准等方式来积极引导、扶持一批有规模和水平的废塑料加工基地,逐步取消作坊式的工厂,改进分类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证该行业健康、长期的发展。